欠债还钱
还20个“250”?
这是还钱该有的态度吗?
20个“250”元转账还款未接受
申请强制执行
齐某向张某购买货物一宗,但长期拖欠货款。张某多次催要,齐某始终拒不支付,张某遂将齐某诉至法院,经法院主持调解,双方于2022年7月达成调解协议,约定被告齐某于2022年10月1日前向原告张某支付货款5000元,若不能按期如数支付,则需另行支付违约金1500元。
调解书生效后,齐某于2022年9月29日,通过微信向张某发送20个金额均为250元的微信转账,合计金额5000元。张某收到红包后感觉受到了侮辱,于当晚报警,并在微信上将对方拉黑,也未接收转账红包。
最终,张某没能在10月1日前收到欠款,向山东省安丘市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。齐某随即提出执行异议,认为自己已经履行了还款义务,但张某拒绝接收,错在张某,请求法院驳回张某的强制执行申请。
法院:原告不接收微信转账的行为
不能视为对被告欠款的拒收
法官:遵循诚信原则
遵守公序良俗
对已经发生效力的法律文书,当事人必须履行,一方拒绝履行的,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。对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,当事人应当按照法律文书载明的或者双方当事人约定的方式履行;如果法律文书没有确定履行方式,双方当事人也没有就此约定,则应当遵循诚信原则,适用习惯做法,而不得违背公序良俗。民法典总则对上述法律精神作了原则性规定。
就本案来说,鉴于公众的普遍认知和感受,以“250”元微信转账支付欠款的行为,已经有悖于公序良俗,在司法实践中应当受到否定性评价。法律不是唯一的社会规范,但无疑是重要的社会规范。法律应当是“导人向善”的。以公平公正、合法合情的裁判,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,是法官的应尽职责,也是司法的应有之义。
来源:法院周刊、山东高法微信公众号
文章来源:辽宁普法微信公众号